词
实词
表示实在意义的词,可分为代词、动词、量词、名词、数词及形容词六种。
1. 代词:用来代替动词、名词、数词或形容词的词。例子:他、几时、怎么。
2. 动词:用来表示动作的词。例子:吃、坐、跑。
3. 量词:用来表示事物计算单位的词。例子:个、只、条。
4. 名词: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词。例子:天、地、花、草。
5. 数词:用来表示数目及次序的词。例子:第一、二分之一。
6. 形容词:用来表示事物状态的词。例子:好、坏。
虚词
不表示实在意义,只原来表示语法关系。可分为副词、介词、连词、叹词、象声词、及助词。
1. 副词:用于动词及形容词之前,表示程度、范围、时间、语气等的词。例子:很、最、再、又。
2. 介词:用于名词、代词之前,表示行为、对象、时间、处所、动作趋向等的词。例子:从、沿、比、被。
3. 连词:用来连接词、短语或句子,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词。例子:而、或、如果、并且。
4. 叹词:表示感叹及应答的词。例子:哎、啊、哈、哼。
5. 象声词:表示模拟声音的词。例子:砰、轰隆、噗嗵、哗啦啦。
6. 助词:用于附在词、短语或句子上以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。例子:了、的、呢、吗。
短语
1. 并列短语: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所构成,各部分是属于平等并列的关系,没有主次之分;能够嵌入连词,通常可以前后对调,而且词性相同。例句:妹妹生性胆小,害怕恐惧......(害怕、恐惧—并列短语);爸打算在假期时带我们游遍东南亚各国,如:新加坡、台湾、香港......(新加坡、台湾、香港—并列短语)。
2. 偏正短语:是由两个部分所组成,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,而后一部分可以是名词、动词或形容词。例句:现在各阶层人士都在大力提倡环保,也有许多人开始配合......(各阶层人士、大力提倡、许多人—偏正短语)。
3. 谓补短语:是由两个部分所组成,前一部分是动词或形容词,充当谓语中心语,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,充当补语。例句:抬起(抬—动词,起—补语);提高一倍(提高—动词,一倍—补语);展现在你的眼前(展现—动词,在你的眼前—补语)。
4. 动宾短语:是由动词及宾语两个部分所组成。前一个部分表示动作、行为,后一个部分是动作、行为所支配或涉及的对象。例句:提高船速(提高—动词—谓语中心,船速—名词—宾语);减少阻力(减少—动词—谓语中心,阻力—名词—宾语)。
句子的成分
1. 主语:主要是陈述的对象。通常位于谓语的前面,回答“谁”、“什么”等问题。例句:你可以填饱肚子。
2. 谓语:主要是陈述的内容。通常位于主语的后面,表示主语“怎么样”、“是什么”或“做什么”等。例句:你可以先填饱肚子。
3. 宾语:谓语中动词动作所涉及的对象,主要是回答动作涉及“谁”或“什么”。例句:你可以先填饱肚子。
4. 定语:主要是名词、代词的修饰语,对主语或宾语起着修饰及限制的作用。例句:它突出的枝条妨碍了人们行走。
5. 状语:主要用在动词、形容词的之前,对谓语起着修饰及限制的作用。例句:你一定要仔细观察。
6. 补语:主要用在动词、形容词之后,对谓语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。例句:那棵老树昂然矗立于苍茫的天地之间。
复句
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。
1. 假设复句:前一分句是后一分句的假设条件。例句:如果下雨,我就不会参加。(如果...就....)
2. 递进复句: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。例句:他不仅有勇气,而且还有智慧。(不仅....而且...)
3. 条件复句:前一分句提出一个条件,后一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出现的结果。例句:只要你肯努力,成绩就会进步。(只要....就会...)
4. 承接复句:是由几个分句按照顺序说出几个连续的动作或相关情况。例句:我们首先冲凉,然后吃饭,最后休息。(首先...然后...最后...)
5. 转折复句:前一个分句说出一个意思,后一个分句却不是顺着它说下去,而是作了转折,说出与它相反、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。例句:尽管行人如潮,但是每个人都注意到他。(尽管...但是...)
6. 选择复句:选择复句的分句分别说出几种情况,或几件事情,需要从中选出一件,表示“或此或彼”、“非此非彼”的意见。例句:在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形下,是选择鱼,还是选择熊掌呢?(是...还是...);在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形下,不是选择鱼,就是选择熊掌。(不是...就是...)
7. 因果复句:能够阐明因果,前一个分句说明原因或理由,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些原因所产生的结果。例句:因为他肯努力,所以成绩进步得很快。(因为...所以...)
修辞
1. 设问:心中早有定见,有意先提出问题,引起人们的注意及思索,然后再由自己回答或不作答。例句:是中彩要吗?是在路上捡到宝物吗?都不是。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完成一项伟大的任务。
2. 仿拟:模仿现有的词语或句子,创造出新的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式。例句:他出口成脏,大家都不愿和他做朋友。
3. 比喻:用某一种相似的事物或情境来比作另一种想要说明的事物或情境,使它更为具体、鲜明、形象及生动的修辞手法。例句:有的人像小草,有的人像大树.......
4. 反复:根据行文的需要连续或间隔使用同一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,能够加强作品的节奏感,并加深读者的印象。例句:踏踏踢、踢踏踏
5. 回文:把前后语句组织成一种循环往复形式的修辞手法,能够使语文的音律和谐,语气流畅,并增添节奏感及旋律美。例句:踢踢踏、踏踏踢......踢力踏拉、踏拉踢力
6. 引用:在行文中引入别人的话语或成语、谚语、格言等来说明事理的修辞手法。例句:远离家乡到外地工作求学的人,逢年过节时常会用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这句话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。
7. 反问: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,以加强句子的语气。反问只问而不答,或用肯定的形式,表示否定的意思;或用否定的形式,表示肯定的意思。例句:“难道我们就任他胡作非为吗?”“我们不要任他胡作非为。”
8. 借代: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,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手法。恰当地运用借代能够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,增强言语的形象性,而且可以避免重复,使得语言更为简洁精炼,富于幽默感。例句:如果我照着自己的兴趣学习艺术,说不定今天又多了一个张大千。
9. 层递: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按照所要表达的事物性质、状态,例如:大小、多少、深浅、远近、性质等依序排列。例句:随着队长的指挥,上百个,不,上千个,还不,仿佛上万个人都一起整文地唱着国歌。
10. 对比:是把两种相及、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。应用对比能够把好与坏、善与恶、美与丑等鲜明地表现出来。对比着重于意义,要求意思相反、相对,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,句子可长可短,字数可多可少。例句: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。
11. 对偶:是指结构相同,字数相等的句子。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,字数相等的语句来表达相对立或相对称的意思。例句:厅堂上持山水图,满堂的人愈感庄重;房室中挂花鸟图,一室的人倍觉和乐。
12. 排比: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、意义相关、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成串排列,形成一个整体。应用排比能够使句式匀称,节奏感强,从而增强语势。例句:她像一个最忠心的仆人伺候着她的孩子,为他做饭,为他缝衣,为他沏茶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